9721见好就收才是赢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职教资讯 网站9721见好就收才是赢网站  >  职教资讯  >  正文

借用互联网思维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发布人: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5-10-08     浏览次数:

互联网思维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挂在嘴边的一个高频词。然而笔者发现目前除了慕课外,在高等教育领域和互联网思维相关的话题与创意非常少。笔者固然觉得大学本身应该面对外界的尘嚣要保持相当的超然与独立性,但也不妨主动借鉴一些新鲜词汇给自己来点头脑风暴式的遐想,说不定会产生一两个真具有可行性的创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何谓互联网思维?通过查阅网络,笔者发现,很多人都试图对互联网思维的概念与特点进行论述。总结不同人的论述,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主要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人们采取开放与跨界的心态对原有事物进行重新审视的一种思维方式。笔者认为起码可以在以下方面借用互联网思维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一,开放高校的数据。据一项2014年的研究揭示,开放数据目前每年给20 国集团(G20)带来2.6 万亿美元的收入,包括教育、运输、消费品等方方面面。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数据开放程度非常低。一方面,高校对外界进行数据开放非常谨慎;另外一方面,甚至在同一高校的不同部门,数据都做不到开放。这就导致了高校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研究重镇,却缺乏高质量的数据去研究自身的种种规律。

笔者强烈建议高校在自身内部建立起数据开放体系,可以先从学生数据做起。比如,给每个学生建立起数据账户,在学生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他们各方面的学习与生活信息,时间跨度从招生(包括入学前的笔试、面试)到入学,从在校到毕业,甚至持续追踪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通过建立全覆盖的学生数据账户,高校可以对自己的学生与校友进行各方面的大数据分析,获得学生培养的众多规律,进而指导高校以及教师不断改进自身的招生、教学、后勤、学生工作、就业指导以及校友工作等。

高校还可以开放自身的教师数据,让外界清楚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老师、都在做哪方面的研究,这样会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更为重要的是会有助于教师在不同高校的流动。而一旦教师能够在高校间流动起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很多改革难点比如人事制度改革将迎刃而解。

其二,跨界培养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在大力推动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发展。而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发展经常受人诟病的是高校与产业界培养的脱节。互联网思维正是强调跨界。因此利用互联网的跨界思维可以解决目前专业学位发展的重大瓶颈。高校在专业学位的培养上,可以主动拆除大学的围墙,欢迎甚至鼓励产业界对高等教育的渗透,实现高校和产业界对专业学位的协同培养,甚至可以大方地让产业界成为专业学位培养的主力军。因为产业界对于人才需求的敏锐性最高,拥有的专业知识也是最新的,在培养就业导向的高素质人才上具有多方面的先天优势。

其三,实现科研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现在高校科研、专利的转化率低受到了社会的诟病,而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零距离。因此,完全可以借用互联网思维,建立起网络或者平台,实现高校科研人员与产业界的零距离。一方面让产业界知道高校教师在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调整自己的产业方向;另一方面,让高校知道产业界具体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有哪些,进而调整自己的科研领域。一旦通过网络化、平台化实现科研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相信高校的筹资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其四,通过众筹方式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筹措经费。众筹是指一种向所有人群募资以支持发起人或发起组织的筹资方式。众筹具有门槛低、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巨额的经费,因此即使是富如哈佛、耶鲁等世界顶级大学的校长也常常抱怨缺钱,也需要调动一切力量去化缘、筹款。如果使用众筹方式,让高校的教师、院系、项目直接面向社会中所有感兴趣的人群筹款,那么高校的运行效率会提高很多。因为这样的话,很多项目从创意的提出到获得经费启动的进程将大大缩短。而社会大众也能因为项目运行效率的提高而获益。

其五,通过用户体验改进教学。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通了多门在线课程,并且向自己的学生和公众开放。然而目前国内高校这种通过网络提供在线课程还更多是聚焦在提供课程本身,对于收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还做得很不够。因此,笔者强烈建议高校应该好好挖掘这个宝藏,让更多的学习用户不单成为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可能会有读者批评我说上述言论都是概念的炒作,可行性不高,毕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笔者也深知要实现上述提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在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中,高校不妨也大胆创新,充分借用互联网思维,调动社会各界的资源为我所用,实现高等教育与各利益相关方(包括学生、家长、企业、产业界、社会、政府等等)的协同发展。(李锋亮)

摘自《中国科学报》,2015年10月8日,第5版,大学周刊

Baidu
sogou